
日前,南京一组男宝宝被虐打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南京警方发布称,男宝宝施某因没有完成其养母李某布置的课外作业,遭到养母用抓痒耙、跳绳抽打及脚踩。警方已对涉嫌故意伤害的养母依法刑事拘留。
被打男宝宝背后的一条条血痕,实在叫人观之不忍。在社会各界谴责狠心养母之余,这一事件也给保护儿童免遭家暴伤害第三敲响警钟。这类年来,发生了太多让大家痛心的虐童事件。
2013年,南京两名幼龄女宝宝因遭家人抛弃,被饿死在家里;2014年汕头一爸爸虐待儿子,并在网上上传照片说“打到6点,天亮了,哈哈,还没有死”……很多触目惊心的现实案例,催促大家需要尽快织就保护儿童的“安全网”。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提到,国家目前正在拟定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加快反家暴立法,对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儿童而言,无疑是一道有效的法律“护身符”。
虐童案件之所以多发,首当其冲还是教育观、家庭观不正。“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错误观念,在不少家庭中仍被奉为金科玉律。南京这起虐童案发生后,养爸爸妈妈的高级常识分子身份引来社会热议。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受过好教育的人尚且有这类观念,就算只不过个别现象,也提醒大家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家庭观、教育观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事实上,不少虐童爸爸妈妈并不是不喜欢我们的孩子,而是爱的方法不对,才酿成大错。从深层次来看,“狼爸虎妈”式的教育观念不除,社会上的虐童现象就很难禁绝。
第二,阻止虐童行为出现,还要打造健全的心理评估和领养跟踪机制。在不少虐童案件中,暴力加害者都是养爸爸妈妈。针对这一特质,国内应尽快打造领养前的心理评估规范,以判断收留人是不是具备暴力倾向。同时,在领养后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跟踪回访,明访暗访结合。同时,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都应当针对儿童拓展自我保护的宣传活动。譬如美国就将“孩子讲出,安安全全的(Speak Up Be Safe)”项目纳入学校教育,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虐待,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帮助等。儿童一旦遭到侵害就了解自主报告,既能保护自己,也是对暴力父母的一大威慑。
第三,应尽快将强制报告规范纳入法律法规之中。打骂孩子大多在家里发生,隐蔽性强。若不是导致紧急后果,家暴行为非常难得到准时制止。要解决这一难点,可以效仿海外对侵害儿童的行为推行强制报告规范。譬如美国立法规定与儿童有常常接触的职员,包含社工、学校的教职工、大夫、保姆等,都有报告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追究责任。而且报告也不需要学会完备证据,使用“只须怀疑就可报告”的原则。在南京这起虐童案例中,发现伤痕的老师准时报告值得称赞;但在不少案件中,一些爸爸妈妈长期对子女拳脚相向,居委会干部、学校老师等都知道却并未向有关部门报告,导致暴力行为更加放任。有鉴于此,大家理应从规范上动员更多“双眼”盯紧儿童的安全。
表面上看,虐童案件的发生都有肯定偶然性,比如爸爸妈妈脾气暴躁、一时情绪失去控制、酗酒引发暴力等。但其实背后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势必性,“狼爸虎妈”并不是个个生性恶劣,而是小错没得到准时纠正和规范约束,才让暴力行为不断升级铸成大错。因此,大家不能不忍痛揭开过往案例的伤疤,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回溯,找出规范上的漏洞并加以健全,才能让更多儿童拥有一个幸福开心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