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改革,攸关每一个考生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常见关注的焦点。
2014年,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区域进行高考考试改革。此次高考考试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唯分数论和文理区隔,增加高校自主权、学生选择权和选课自由度。现在,新高考考试改革后,已有两届学子完成高考考试,从学生、父母到学校,大伙由刚开始对改革成效的期待,开始审视高考考试改革遇见的一些问题。为知道新高考考试改革状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中座谈、单独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与沪浙区域的高初中生、教师、校长、教育专家,与高校、教育部门负责同志等进行了交流交流,其间共召开20余场座谈会,对2714位高中教师、校长和应届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系统汇总了高考考试改革的效果,深入剖析了改革推进中遇见的挑战,并就健全等级赋分等进行了考虑。
对于教育,你最关心什么?高考考试,想来是被提及最多的答案之一。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规范改革的推行建议》后,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开始推行新高考考试改革。“文理不分科”“语数外三科必考,其余科目6选3”“取消1、二本等批次不同”……与以往改革的“小手术”不同,这次高考考试改革可谓“大刀阔斧”。
作为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考考试一改,初中生如何学、大学如何招录等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很多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4年来,新高考考试改革到底效果怎么样?改革推进中,又遇见了什么新的问题和挑战?
▌新高考考试改革实践成效好于预期
新高考考试改革的成效到底怎么样?课题组结合新高考考试改革的五个目的,对学生、教师、校长、教育部门、高校等有关方的调查研究表明:新高考考试改革社会反应符合预期,实践成效好于预期。
新高考考试改革,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考哪几科“6选3”的选考规范,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点地进步。调查发现,考生、父母、教师对此认同度非常高。关于学科选考的原因,有80%以上的学生回答,选考是依据我们的兴趣或是在某些学科上的优势决定的。
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引导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查发现,该目的得到了较好达成。现在,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分数进行录取的学校比率不算大,主如果在具备自主招生权限的学校内试行。但从上海有自主招生权限的大学和浙江“三位一体”招网站收录取的状况看,在按综合素质评价招录的学生中,假如仅凭分数线的话,有20%的学生可能进不了目前所在的学校;同时,在达到录取线的考生中,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不高,有10%左右没被录取。可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
第三个目的,是通过外语一年两考,减轻一考定终身的重压。从上海、浙江的实践看,外语一年两考对学生维持好心态、减轻重压,防止因为特殊原因不可以参加考试的状况,起到了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在调查中,有将近90%的被调查对象对一年两考持赞成态度。
第四个目的,是通过取消文理分科考试,提升学生基础素养,培养综合能力。这一目的得到了较好达成。新高考考试改革决定高考考试不分文理科,从浙江高考考试改革试点的状况来看,考生文理交叉率为78%;从上海的状况来看,文理交叉率约为80%。调查显示,文理不分并没减少数学的区别度。
第五个目的,是学业水平考试由百分制转为等级制,防止分分计较。新高考考试规定,语数外三门成绩分别计150分,而两地的选考模式有所不同,上海是6科中选考3科计70分,然后转换成11个等级分,浙江是7科中选3科计100分,然后转换成21个等级,目的是“防止分分计较”。此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从实践看,原始分数转换成等级分的科学性有待加大。同时,大家对等级分的认可度较低,分分计较的状况不但没减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剧。
▌新高考考试改革面临的挑战
课题组发现,从上海、浙江高考考试改革试点推进和策略调整的状况来看,现在遇见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一等级性考试“6选3”的规范设计增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但也带来等级赋分制所致使的学生避考物理现象。为防止不同学科引起的分值差异,上海和浙江两地均在计分时根据考试群体进行等级划分,转换为相应等级分,再最后计入高考考试成绩。在以高考考试总分录取的规范下,因为物理获得高分的困难程度明显偏高,从而致使一些喜好物理、数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没选择物理,导致该科目选考人数逐年降低。调查中,有多所高中学校的教师、校长反映,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选考物理科目的学生人数也在降低。为解决这个问题,浙江、上海分别颁布了“保障机制”,对物理学科设定一个保障人数,但没根本解决“考试报名物理吃亏”的问题。
一一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需增强。在录取时,高校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考试改革的一大闪光点。但关于什么是综合素质、如何测量综合素质、如何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成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使用的是,在中学进行综合素质计分的办法,客观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为高招录取时提供参考。但不同教师、不同学校记录的办法和内容不尽相同,记录的准确性和靠谱性也存在差别。课题组调查发现,多数校长和专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顾虑。
一一选考科目推行等级分需进一步科学划定。上海、浙江高考考试改革均为等级性考试考哪几科,以等级赋分制来呈现考试成绩。但在操作中,因为等级比率按规定进行划定,所以大概出现如此的现象:两名考生在一门等级考试考哪几科中相差一分,却相差一个或两个等级。这意味着原始分相差一分,两名考生最后得到的等级分相差3分或更多。这种分差在计入高考考试成绩后对考生导致的影响不可忽略。
一一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用法需愈加关注公平性。高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时,一般是通过面试进行评分。在上海、浙江的高考考试录取过程中,有关高校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了组织,总体反应较好。但调查中部分高中校长表示,在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怎么样保证过程的公平性特别值得关注。因为社会诚信体系尚未非常不错打造,加之学生并没全方位知道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怎么使用,因此,对于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会不会出现“开后门”等问题,父母和学校均表示担忧。
同时,从短期看,“3+3”招考模式改革打破了原先“3+1”模式,使得选考各门学科的考生比率有所调整,这意味着各学科的学生比率每年都有变化,对学科教师的规模和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不同时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需要量的波动性较大。由此在短期内,高中没办法依据以往工作经验配备师资,致使出现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与富余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在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之一。同时,对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计120分,使用原始分计分。如此既解决了区别度不够的问题,也加大了物理、历史两门学科的学科地位。
增强综合素质评价和用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从世界一流大学录取方法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是高校而非高中;综合素质的内容主如果看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法主如果由一系列评测环节构成,譬如提交考试报名志愿、参加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临时布置的任务、辩论、进行课题设计等。
压缩等级数目,提升高考考试计分与分数合成的科学性。同时,将提升办学标准和办学水平作为要紧任务,以保障新高考考试改革目的的达成。
教、考、招需要有效联动,提升招生录取工作的系统协调性。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做好课程调整、课程选修、打造走班制、提升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在考试组织阶段,要使学生成为选科选考的主体。以前在填报志愿时,有60%甚至更多学生的志愿是由老师、父母包办或主导。这易使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因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知道而出现不想上学情绪。新高考考试改革把选科提前到了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还有多次调整选择的机会,这对提升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很有利。但同时,要重视增强招生阶段的改革力度、高校的参与度。
▌新高考考试全国推广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上海、浙江在试点推进新高考考试改革中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尤其是在加大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合理安排课程、组织走班教学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但调查发现,新高考考试政策要在全国推广,仍存在很多瓶颈。
一一师资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现在,学校教师的编制标准还是1993年拟定的,远远难以满足当下对教师的需要。新高考考试规范下,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地理、生物教师缺口非常大,而物理和化学教师富余。为适应新高考考试改革需要,培养学生面向将来的竞争优势,生涯规划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教师等种类师资,在高中缺口非常大。调查显示,有的学校根本没这方面的专职教师,有的学校只有1到2名,远难以满足需要。除此之外,现在一般高中有3位左右的教辅管理职员,但伴随选课走班规范的推行,排课、调课等平时性事务将大幅增加,现行的职员配置没办法满足需要。
一一部分学校功利动机强,存在“抢跑”现象。具体表现为,学校为提升升学率,抢赶教学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在等级考选考试前,停课集中复习“会战”;压缩不考试考哪几科,用考试考哪几科暗中替代,挤压选修课课时等。这类功利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课程安排、学生学科学习的持续进步,与学生素养的综合提高。
一一走班教学对传统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冲击较大。从试点高中的实践来看,走班制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引发了高中教育教学内容、规范与管理等方面的“连锁反应”。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建议,在全国推广推行新高考考试政策,各地应着力加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教师需增加约20%。调查显示,新高考考试改革对教师特别是地理和生物教师的需要旺盛,需要增加20%左右。而生涯规划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教师、跨学科革新实验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师等需要在原基础上增加100%-200%。教辅管理职员需要从原来的3位增加到5至6位。同时,为解决因选课走班带来的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一方面应增加教师编制,招聘新教师;其次,也可以地区为单位,统一排摸区内教师总量和结构,与区内各学科对教师数目的需要,进行地区内统筹,做好支持和保障。
教室改扩建30%左右。新高考考试背景下,既要增加普通教室数目,更新有关设施设施,也要重建学科实验室和学科功能室。同时,学校办学经费需增加20%-30%。以上海为例,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实行状况的统计表明,上海高中生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2014年是30819.14元,2015年是35632.31元,同比增长了15.62%。就高中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投入而言,2014年上海公共财政支出是9380.18元,2015年是10183.46元,同比增长了8.56%。而与上海相比,其他地方的增幅应该更高。
提升适应新高考考试课程安排能力。行政推进,专业指导,强化督导,技术支持,多维度保障学校在规定课时内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加大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理性选课;加大过程督导,增强评估网站权重,继续开好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对接新课标,开好必学课、选择性必学课和选修课;把信息技术列为选考或等级考科目,具体推行方法可以是浙江“7选3”模式,也可以探索其他模式,旨在增强面向将来的竞争优势。
增强适应新高考考试学校教学的管理水平。维持行政班级三年稳定,增强集体归属感与凝聚力,对学生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管理和指导;打造和健全教学班管理规范,丰富教学班育人职能,加大学生走班过程中的流动性管理,优化学校中层管理机构与机制;打造基于信息互联网的排课和选课系统,同时拟定走班指导手册,引导与规范学生精确走班;增加专业化的教辅职员,做好走班教学与管理的支持服务工作;加大学校楼层与场馆公共学习空间建设,设立专门的学习辅导教室。
科学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调查发现,考试次数多、时间安排不合理,已经严重干扰高中三年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秩序。建议把等级考统一安排到高中三年级;降低考试次数,等级考限制为一次,英语考试也可暂时安排一次,合格考与等级考重合的学科,可以由等级考成绩代替合格考;把所有等级考科目统一放在6月,与高考考试时间对接,成绩一块公布。
▌等级赋分技术有待改进
等级赋分是新高考考试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将原始分换算成等级分,再将等级分折算成录取分,是新高考考试改革为了防止分分计较的要紧手段。课题组调查发现,因为等级分换算问题涉及理论、技术、本钱和社会心理同意程度等原因,这一举措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课题组获悉,在上海、浙江之后,山东今年公布了《山东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策略》:将每门等级考试考哪几科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率分别为3%、7%、16%、24%、24%、16%、7%、3%。等级考试考哪几科成绩计入高考考试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根据等比率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可以说,山东的等级分计分策略在试点两地的策略基础上进行了改变。第一,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同时,与浙江、上海同等级同分的赋分机制不同,山东是依据考生的原始分进行线性转化,即让每一个等级里的每个原始分都对应一个等级分,每一个等级最多达10分。但山东策略也存在不可以忽略的问题:一是依旧没非常不错地解决不同科目同等级可比较的问题,导致考试报名化学等科目考生吃亏的现象。二是可能在中间某些等级内形成“杠杆效应”,原始分差1分,等级分差距就会翻番。虽然山东策略已经把中间段的人数划得非常大(如C+等级占比24%),但假如某一个等级的原始分本来相差达不到10个分值,转换为等级分之后就会放大原始分差异,由于策略已经人为设定每一个等级有10个分值。如此,各学科中间段分数依旧存在着差1分而差好几分的状况。
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专家提出参照香港区域做法,使用校准等级分的方法。基本原理就是在上海、浙江策略的基础上,对各科同一等级的人数范围进行校准,使之更符合考生群体的实质特点,以达成同等级可比较,可以称之校准等级分。
这种办法不只考虑群体内的次序,还考虑到了群体之间的水平差异,可以较好地做到科目成绩比较的公平性问题。但这种办法也有弊病,即原始分差1分也会会差一个等级的现象同样存在,同等级内差异没办法体现。
综合以上几种等级分策略的利弊,建议除历史、物理外几门选考科目等级分计分方法,可以参照校准等级分的原理和技术,在山东策略的基础上再作改进。具体如下:
把山东策略提出的8个等级改成6个等级,降低前面说的“杠杆效应”。
把每一个等级的换算等级分区间调整为8分,进一步降低“杠杆效应”。
依据各科考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对各等级人数比率进行校正,使不同科目同等级愈加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