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孩子倒有9个让父母抱怨磨蹭的,孩子为何一直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父母是否应该帮孩子改掉如此的不好的习惯呢?
No.1缺少时间定义
孩子做事爱磨蹭,一般是由于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备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定义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了解假如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哪些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觉得自己慢有哪些不好的。譬如吃饭,成人都会了解,不快点吃饭就凉了,吃完饭还有其他啥事,而孩子不会了解这很多,当然他也不了解吃得慢一些到底有哪些不好。再如,大大家了解,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婴幼儿园都不可以迟到,而孩子则不然,父母上班和自己去婴幼儿园晚了,对他来讲都是无所谓的,他想的只不过眼前的事情,这类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No.2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婴幼儿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干什么事情都慢,即使是有强烈地外面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种孩子的神经种类总是是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风韵。正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父母第一需要同意如此的现实,然后再想方法慢慢改变。
No.3注意力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遭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哪些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手饭碗去看个原因;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突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原因。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No.4不有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非常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不少孩子的问题。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母亲非让他把玩具整理整齐,孩子心里不开心但又不能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很多饮料、吃了很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对吃饭不有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天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对父母,你让他念书、写作业,他一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
No.5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有意的,而是由于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方法。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了解怎么样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怎么样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会没学会好着装、洗漱等的基本方法,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常识学会得不牢,很多题目做起来非常困难。
No.6比较胆小
有些孩子胆子比较小,与生人在一块相处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因此这种孩子一直期望与我们的亲人,特别是父母多呆一些时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也会慢吞吞的。譬如,有些孩子不愿与学校或婴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相处,而期望和父母更多地呆在一块,在上学的路上,他的动作就会变得特别慢,以此来延长与父母在一块的时间。
No.7缺少自信心
有些孩子在做事情时缺少足够的自信心,他一直担忧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忧、越是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假如大人这个时候再在旁边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会遭到影响,他的动作不只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No.8爸爸妈妈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爸爸妈妈自己做起事情来常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非常快做完的事情要拖非常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父母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培养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好的习惯。
No.9父母包办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包办,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母亲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母亲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收拾的工夫太长,母亲就每天帮孩子整理。却不知,如此时间长了将来,孩子会日渐培养愈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愈加强,他的依靠性也会愈加大,由于孩子了解,吃饭、着装、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如何做都可以,反正父母会来帮他的。
No.10与成人做事的目的不同
成人做事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结果,因此成人一般都会自觉地抓紧时间尽快地完成所做的事情。但孩子则不同,孩子做事在有时候是为了享受做事的过程,是为了体验做事的过程,他们做事的主要动力是好玩,他们更有兴趣的总是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他们花在做事的过程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于是,在大人看来非常快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却迟迟不可以完成。
No.11与父母消极对抗
目前有的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极少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父母另一件任务又布置出来了,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额外的作业,额外的作业做完了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可以闲、不可以玩。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做事情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务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