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影响到底有多大?对于传统文化来讲,教育追求的是“念书明理”,而对于现代教育来讲,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真的有收获的,十来个人而已;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如此,真有收获的就是十大弟子,可见,教育本质上是牺牲,非常难出成就。
那样,现代教育该如何做?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不少教育工作者,那样今天记者就带你来看看国学大师南怀瑾是怎么样看待现代教育、在教育中需要注意什么事情吧!
人不是学校教育可以改得了的
教育,第一要了解孩子的性向,先知道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爸爸妈妈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不过一个增上缘,老师尽可能帮他,培养他,使他依赖我们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不少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哪个了解他啊,目前感觉非常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可能不是非常不错的学校出来的。
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遭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那非常浪费时间间,学出来干什么?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教练。
可是我的目的呢?是兴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我是兴趣,掌握了再说。我学军事,带过兵,也教过兵,也做过官,文的武的,大学也听过课,也去上过研究所,所有些教育我都受过了,清了解楚,那样我的总结下来:教育无用论,教不好一个人的。
我的经验,人不是学校教育可以改得了的。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念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如何培养,如何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做人”而不是“生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从古到今天,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天下事为何要你的儿女好,其他人的如何解决?
一个人为何要念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这是一个要紧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何要念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念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了解做人的道理。假如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大家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由于“生活”的意义,是人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如何设法来保持我们的生命,同时,使每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非常舒适开心的一生。
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不过为了“谋生”。大家要孩子们去学习,念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以后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可以赚不少的钱,过得非常不错的“生活”。
甚之,有些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办不到的事,都寄托期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念书。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知道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念书学习,不了解“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特别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办法,真的是“竭泽而渔”的方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遭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紧急。
我曾公开说过,现代教育没方向的。
他们受白话文教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没,西方的也不懂,大伙向钱看,赚钱,买房,买股票非常重要,如何教育啊?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需要,让他自由进步。教育不在于他以后成功不成功,先期望他长大做个好人。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以后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譬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中国原来有不少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不出来做‘仕’的,由于他有谋生的本事。
现代教育要以塑身为本
目前社会上大伙带领儿童读经,乱读。儿童读经,但大伙不要弄错了,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常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能当饭吃了,也不要天天读很长时间,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目前大学生那样多,就业有问题,教了常识,没教他谋生的技能,毕业了按理说应该贡献社会,但目前找婆家也成了教育部的责任,这是什么社会啊。
目前几千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期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一个人的本事能否拿到高薪,自己也不了解。
学校当然可以承担人的品德修养的教育,目前学校哪有管这类啊?但目前不少中年以上的父母本身就没资格做父母啊。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
所以“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
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为何要静坐。我叫它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个修行未必要静坐,未必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性情的宁静。
《大学》下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塑身为本”。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办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性情修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