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为何世界一流大学不喜欢招中国学生?

   日期:2024-09-12     来源:www.vs2358.com    浏览:370    
文章简介:又一年高考考试到来,考大学到底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选专业到底是依据个人兴趣还是市场薪资水平?……这年复一年困扰着海量考生和父母的种种难点,又无奈地出现了。在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看来,这事实上反映了大家对于“教育”的理...

又一年高考考试到来,考大学到底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选专业到底是依据个人兴趣还是市场薪资水平?……这年复一年困扰着海量考生和父母的种种难点,又无奈地出现了。

在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看来,这事实上反映了大家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特别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

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叫人不仅仅是职业工具,而更要紧的是做人。

一方面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把婴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练习上;其次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可以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大家的楷模。

陈志武 / 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近期,两件事第三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心。

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以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一个人也是中国人,而是由于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职位时,都表现不好,无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费时培养中国学生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他们大学有这个计划,即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大家没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将来,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职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很好,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因为这类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非常叫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样多,并没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

大伙熟知的Google、Microsoft、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企业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好像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仅仅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这样。譬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分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何结果会这样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样大呢?

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办法,包含中国爸爸妈妈对子女的养育方法;其次是儒家文化,特别是坏在大家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类文化烙印实质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儿都没办法扔掉,到哪儿都吃亏。

先谈教育

我在大学教书到今天26年,见过的学生也算不少,其中两个故事让我很难忘记。

张三(匿名)出生于国内大城市,高中毕业随便考上北大清华,等他到耶鲁读博士时,就算再难的数理经济模型对他来讲都太容易。在我的博士生课堂上他毫无疑问一直最棒,即便在耶鲁如此的世界各地天才会聚的地方,他的聪明才华照样遥遥领先。

可是,两年后的一天,正当他竭尽全力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经有出色成就的时候,张三找我私信,说他在考虑是不是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由于他爸爸妈妈好友想出资5000万USD由他去负责管理,机会难得。

震撼之余,我问他:“你的天分这样出色,我一直觉得你最有期望出类拔萃,出一流学术收获。告诉我,你是不是真的对学术研究、学术生涯感兴趣、有激情?”

多年的历程让我了解,一个人假如对他从事的工作没兴趣、无激情,特别当他做的是学术研究时,那样,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其他人想不到的创造性成绩,那等于是赶鸭子上架,难!天天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只能是应对,不会钻进来的,那样他一个人也会痛苦、非常累。

张三回答说:“对学术研究谈不上感兴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写学术论文,但这不是我的兴趣与激情所在。”这下好了,我跟同事原来期许厚望的博士生,对大家的专业也就是这样。

我接着问他:“那你为何要申请金融博士研究生呢?”他的回答不奇怪:“由于爸爸妈妈要我如此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如此做。”

第二个故事更具戏剧性。这回是国内顶尖大学的经济史博士生,到耶鲁来访问一年。我原以为他对经济史这么投入,正好也可以帮助我采集史料、研究一些经济史话题。

到耶鲁后,他无比开心:要选修15门耶鲁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耶鲁戏剧学院是世界一流,机会难得可以理解,只不过大家没学生会一个学期选五六门以上课程。看到他对表演这么有激情,了解他事实上对经济史和经济学没太多热情,所以,我没阻止他去戏剧学院上课。

他那一年把耶鲁戏剧学院的所有表演课都上完,非常是开心,那些表演系老师对他评价也特别高,感觉他真有表演天分和激情。后来,我问:“非常显然,你的激情在戏剧和表演。你在国内上大学、读研究生如何没申请艺术学院呢?” 答:“我爸爸妈妈不让呀。他们要我学经济学,好找工作!”

这么多年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的由于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是由于爸爸妈妈的重压和安排。

既然他们都不是由于自己真实的兴趣而为,出现上面大家谈到的,那样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更差,就司空见惯。赶鸭子或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中国爸爸妈妈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便没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量好的学校,以后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可以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海量中国爸爸妈妈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长期离开老公、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海外陪子女上学。

也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常常想尽方法找关系、开后门,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在专业方面,都倾向于需要甚至不惜逼迫子女学金融如此光鲜的专业,或者掌握计如此容易找工作的实用专业。

可是,不少爸爸妈妈可能从来没问过,更没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了解,“好”“不好”“较好”“最好”这类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需要第一搞了解的是“相对于哪个”“相对于什么”,由于没有没度量指标、没参照系的“好”和“最好”。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状况下,总是是依据爸爸妈妈自己觉得“好”的规范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爸爸妈妈觉得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觉得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这事实上是迫使子女去达成爸爸妈妈自己没能达成的专业梦。

或者,就是一窝蜂随大流,去追求大伙都觉得最好的哈佛、耶鲁或者北大、清华。假如你问他们“为何哈佛耶鲁好、北大清华好”时,他们也说不上来。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分才有意义。

不然,不只没意义,而且比较容易导致天分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能是子女学习、工作没热情,无精打采,天天由于在做自己没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爸爸妈妈也会感觉难受,由于他们尽了那样大的力,陪读那样多年,花了那样多钱,找了那样多人情关系,到最后也没见到子女有出息!

而对于社会,这同样是最糟糕的局面,由于假如多数甚至所有家庭都如此不考虑子女兴趣去选择学校和职业,结果会是,社会中的各项工作都是那些对此并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热情的人在做,这不只致使人力资源的整体浪费,而且各项事业都没办法做好,更不会有突出的革新。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要紧的,因此,把每一个人的兴趣和天分跟其专业尽可能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重点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重要原因。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做自己并不感兴趣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能不做的事,而且每件工作都是由那些并不感兴趣的人在做;在另一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选择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而且每份工作都是由对其感兴趣的人在做。那样,这两个社会中,什么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更高、效率和创造力也更高呢?

答案显然是后者。这就是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差别,这类差别表目前子女的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工作选择和婚姻对象选择上。

常常有朋友咨询子女教育的事情,一个常见的说法是:“我就想女儿读完大学,立即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工作、结婚成家。”

我就问:“为何非要有读硕士、博士的任务呢?为何不可以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让他比较一下工作和念书的差别,感受一下自己到底喜欢工作还是学习,喜欢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呢?”

他们当然没想过“为何要读硕士博士”的问题,由于他们感觉反正大伙都要子女读研究生,所以理所当然我们的孩子也要读。他们没想到或许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合适读研究生,也会对学术和念书没任何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还要他们去念书,对子女是劳命,对爸爸妈妈是伤财,对社会是浪费资源。

这类朋友就说:“万一他去工作后不再想回学校念书了,那不就不好了吗?”我说:“若是那样,那就更说明大学毕业后先工作是对的!不然,他们会浪费那样多青春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爸爸妈妈可以给子女非常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我们的兴趣、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把我们的爱好强加给子女的爸爸妈妈看上去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含学校、专业、工作和婚姻恋爱。

职业和做人

下面这个故事非常时尚: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非常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喜欢多说话。

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善于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最后大家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这个故事当然是中国人喜欢讲的,由于中国人重视“硬本事”、看轻“软本事”;根据这种大家熟知的价值观,这个故事实质是想抬高中国人、贬低印度人,也包含贬低美国人,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_

由于大家这种重视“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可以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范围成为领袖人物;

也正由于美国和印度社会既重视“硬本事”也重视“软本事”,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范围,就变成了不仅仅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仅仅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看他是不是是一个风趣的人。

比较极端的是,不少中国爸爸妈妈在子女很不容易到美国大学念书后,又偏偏要他们花大学四年掌握计,这的确是“硬技术”,对找工作最便利。但,他们没想到,事实上中国会计规则跟美国不一模一样,学完美国会计规则,到了国内还要补课才能做会计。而且像会计这种职业性这么强的专业,根本无需到美国大学去烧钱学四年,在国内的技校就能学到,然后在国内考会计资格,那样既省钱又更实用。

这类朋友说,他们担忧子女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会计好找工作。若是如此,国内技校不是更怎么样?而且,退一步讲,假如只不过为了找工作,麦当劳不是有不少工作机会吗?

事实上,这里重点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特别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叫人不仅仅是职业工具,而更要紧的是做人。

很多朋友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习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非常生气,觉得这类“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他们不了解,这类“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愈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常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便大家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日常,那些除去职业以外还知道大家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如何来的人也是愈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伴随网络资源的丰富膨胀,各类专业技术通过Google随时随地可以查到,获得“硬本事”的方法可以是技校、大学,也可以是通过上网就好。所以,“硬本事”的相对价值在减少。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对于软常识、软本事的需要比以前大增。

在这种背景下,假如中国人不在“软本事”方面追赶美国和印度,大家可能只能继续以苦力活、以低收益活为主,把高回报、高收入的工作继续由美国和印度人控制。

就每一个人的生活而言,从婴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和大学都要强化通识教育,也是为了让自己能一辈子活到老幸福到老。通识教育不只能让一个人增加“软本事”,而且还会叫你接触知道各种不同学科范围的常识与研究,激起你很多方面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旦你对很多东西有好奇和兴趣后,一辈子中的不同时段总会有叫你有兴趣、叫你激动的追求和话题,不会过得枯燥,而会充实生命中每一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最大化一辈子的幸福感。

也谈文化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庸和孝道文化紧密有关。

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等周围的人都告诉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儿,只须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可以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正由于从出生开始,二三十年之内,周围大部分人都比自己年长,都是自己需要要顺从听话的对象,所以,每一个人在成长的二三十年里都会被驯化得乖乖的,没机会训练讲话辩论,长大后即便想学习辩论、学习作报告演讲方法,也非常难改变从小被迫培养的“听话不作声”习惯。

在中国,其他人说“你的孩子好听话”是对你子女的表彰,爸爸妈妈也会因此而欣慰。而我在美国生活的30年里,从来没听到美国人以这种话去夸奖人家孩子的,由于美国人会觉得“听话”“顺从”是贬义,是没个性的表现,因此,无人想被如此评价的。

因为三纲五常,长辈、年龄是中国社会名分等级秩序的非常重要组织维度,这种等级秩序压制个性的表达,使大家长大后本能地安静、讲话小心又小心。

美国社会是另一极端,没鲜明的基于年龄、长幼的等级秩序,大伙以理服人,而非以年龄大小压人,所以,就愈加促长美国人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的进步。

印度则是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他们对长辈也会敬重,但不像中国社会那样绝对,再加上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100多年,多少也淡化了印度人对长者的顺从程度,不再像原来那样论年龄,而是愈加讲理,以理服人。

这类文化特征是上面三个硅谷实习生故事背后的主要原因。

中庸逻辑需要你不可以声张,不可以过多表达自己,什么都要适度。即便是讲道理、辩论,也不要那样认真,那样“打破沙锅问到底”,任何事情“差不多”就好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当然倾向于不会表达,即便表达或者争辩,也不会太认真,不然,内心会感到不自在,会内疚。

再加上这类年在中国,很多做妈妈的不了解过分娇纵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譬如,在我原来任教的一个大学里,一位中国教授已经30岁出头,没结婚成家。尽管他已经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还是不成熟,由于他妈妈还是天天跟着他、盯着管着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她儿子就没机会长大成人。

依据六年前我女儿用的一本美国中学教程的一些研究估算,中国大学生的成熟度平均比美国同龄人要低3.5年左右,缘由就是儒家文化和中国爸爸妈妈育子方法,在该放下的时候不可以放下让孩子独立。

而成熟度跟领导力又高度关联,没成熟就没办法有领导力,就很难角逐Google、Microsoft、花旗等企业的CEO职位。

很多人在讲解为何中国学生在美国不可以更成功、中国人不如印度人那样突出的时候,都爱以中国人英语差、印度人英语好作为主要理由。

语言当然是中国人的弱项,但事实上更根本是什么原因不是语言,而是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这个秩序使大家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持续不断地压抑,任何有个性的表达和质疑都会招致重罚,以至于等大家长大成型时,大家每一个人都成了只能做事、不会作声的人,只有干苦力的“硬本事”,没“软本事”。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大家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角逐中更能胜出,一方面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把婴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练习上;其次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可以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大家的楷模。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