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是一位不少人熟悉的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国内第一所蒙特梭利婴幼儿园。孙瑞雪的教育理念用四个字可以集中体现:爱和自由,现在在主持“孙瑞雪教育机构”。
孙瑞雪过去发布过一篇知名度还挺高的文章,叫:不要让孩子在不合适的年龄认字。
对专家的建议,不少网友表示“有不同怎么看” (或许是孙瑞雪的看法在本文里的表述没展开和明确化是什么原因吧!)
孙瑞雪:不要让孩子在不合适的年龄认字
大家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是,儿童生命成长的法则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大家为何要让孩子早早认字?
大家先谈第一个问题:儿童生命成长的法则到底是什么?
0-6岁的儿童,需要在6年中,掌握把握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秘密,创造一个自我。这看着像一个哲学问题,但它表目前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的每个行为和感觉上。
第一是孩子要把自己和这个世界离别开。孩子出生时,和这个世界浑然一体,和自己也浑然一体,儿童需要借用于外在的环境,依赖生命内在的觉醒,渐渐地把自己和这个物质的世界剥离开,把自我的所有剥离出来。比如,儿童所看见的,和自己是一体的,触摸到的,也觉得和自己是一体的,儿童甚至不可以区别自己身体中各种功能有哪些用途,所以儿童要用六年的时间,或者更确定的说,七年的时间,依赖感觉,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剥离开,把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的此物和彼物剥离开,并且,打造自己与我们的关系,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与自己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类是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所预定好的,哪个不遵守这个法则,就要承担不遵守自然法则而致使的代价。
第二,儿童需要在这六年中,创造出一个自主的内在管理软件,这个系统就是自我。儿童两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儿童以占有“我的”物质开始,到语言说“不”来剥离“我”和我以外的不同,最后到区别出了“我”“你”“他”,然后渐渐将这个自我创造了出来,打造了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内在环境,造就了一个在乎识上独立自主的自我……这一部分,对于人这种生命来讲,实在是太要紧了,假如在0-7岁前不可以打造,人就会沦丧在更低的生命层面求存活,这就是生命成长的法则,也是儿童在0-7岁的非常重要的使命。这一点,被长久地忽视着。
你觉得如此一个生命的巨大工程,对于一个弱小的生命而言,还不够艰巨吗?
文字,是这个物质世界的符号,即便儿童到了5岁时有了认字的愿望,也是把它作为和物质一样的存在,一个符号,一个绘画,一个涂鸦……来进行的。既而他们又会发现,这个符号原来与可触摸的东西,是可以配对的,这个配对会给孩子带来欣喜。
若是自然状况,你不会看到有哪一个孩子,会把文字当成人觉得的那种文字的意义来学习。这正是这个时期儿童生命的特点,所以,假如说5岁有一个认字和书写的敏锐期,它也意味着就像孩子认识这个物质世界的其他东西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可以够把孩子用文字局限在脱离现实的书本世界里,由于儿童这时成长的是生命,建构和创造的是自我,而不是用这么珍贵的时间,来学习一个技能。
大家第二个问题是,为何大家非要让孩子认字?
大家非要把小学的东西下放到婴幼儿园,把中学的东西下放到小学?大家要问的是,大家基于哪种动机如此做?是基于恐惧?是基于对将来的担心?是基于跟随时尚?还是基于把存活问题提前压到了孩子的身上?当大家可以了解地了解大家如此做的动机时,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大家需不需要如此做,也自然了解了。
也会大家需要问一下,大家对孩子有多少知道?对人的这种生命的成长的过程有多少知道?大家还要问一下,大家如何做对大家的孩子更有帮助,更有支持?以后,在他十八岁走向社会的时候,他到底是依赖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存活,并创造我们的生活?是依赖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心理力量,还是依赖提前掌握的技能?
更要紧的是,大家需要了解,通过创造自我打造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心理力量,是0-6岁成长的主旋律,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许这一辈子都没办法弥补;而孩子自然进步到该学习与认字的阶段,儿童会轻松愉悦地学得更好。假如错位,大家会付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代价。
网友的反馈
@懒猫猫 识字还是因人而异,我儿子两岁就开始认字了,不是特意教他,是孩子喜欢自己需要认字!
@hjingj 太极端了,动不动识字就破坏想像力,破坏这破坏那的,那些大师发蒙的时候就不识字?具体是如何识字,在阅读中积累,不让孩子反感,扩充词语,知道汉字的美,汉学背后的文化,对孩子以后的进步如何没好处,伴随自主阅读量的增大,加上有效引导,知行合一,孩子如何也不会走歪吧
@annie hu 给孩子讲绘本,孩子自己配对认识的字孩子朋友们,个人感觉,假如孩子没兴趣,当成任务强加完成,确实有待商榷,假如孩子自然习得,有什么不可,假如按作者这种极端的说法,说话也影响想像力,你教吗?
@桃金娘 太刻板教条了。我身边很多孩子非常早就对符号敏锐,完全无需大人引导就会主动识字读字,纯粹兴趣驱动。孩子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大原则大框架或许对政策拟定有价值,但对于个体进步而言没什么意义。
@行云流水任何事有个度,过度不好,但在孩子感兴趣的首要条件下可以学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