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Aha社会革新学院的开创者顾远在埃尔特教育上的推荐,关于“创造力”和“教育”的关系。
各位朋友大伙晚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伙推荐关于“创造力”和“教育”的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先从昨天我接到的一个电话说起。有一家国内非常知名的教育公益组织叫歌路营,它们开发了一个叫“一千零一夜”的项目,为农村的留守寄宿儿童提供睡前故事。这类故事都是歌路营的同事们精心挑选和制作的。孩子们天天晚上睡觉前听上15分钟的故事,时间久了,他们的心理情况、和同学的相处情况,与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我是这家机构的理事,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伴随着他们做产品开发和组织进步。
昨天他们的负责人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们遇见了这么一个状况。由于歌路营的商品知名度非常高,成效非常不错,所以今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有机构需要获得授权,在当地拓展这个项目。这当然是个好事。但歌路营发现,这类机构在当地的运作本钱比自己更低。比如,由歌路营亲自去联系学校、采购设施、安装调试等等,人工费是五千,当地说大家人工费低,只须三千。于是,歌路营就有一些担忧,是否会将来资助方直接就去找这类当地的机构做项目,不再通过歌路营了。
我听完了状况将来表达了我的怎么看:“当地机构的运作本钱更低,这是正常的,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由当地机构去运作也是更适当的。这样的情况其实对歌路营来讲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歌路营可以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更有优势更善于的事情,也就是教育商品的研发上。这也就意味着,歌路营需要逐步调整我们的业务模式和作业步骤。”
目前AI的进步非常快,不少原来人类做的工作机器人做效率更高,这样的情况有不少人看成是一种威胁,由于人要失业了嘛。其实AI的出现是在帮助人类去发现和发挥我们的优势,从而不断探索那些只有人类才能做的事情。譬如目前写稿机器人已经出现了,互联网上不少时事新闻其实都是机器人写的。但写稿机器人并不会代替记者这个职业,它只能淘汰掉那些只能写通稿的记者,而让真的出色的记者得以专注于更深度的写作。
类似的,在线教育、智能学习这类新东西也不会代替教师,反而能把教师从平庸的、步骤化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伴随学生,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教师真的回归到学习的“协作者”、智慧的“助产士”如此的角色。”
如此一类比,道理就通了。小到一个机构,大到全体人类,在今天这个迅速而剧烈变动的年代里,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是我最善于的,最不会被替代的能力?
这种能力肯定不是常识的记忆。一个人记忆再如何好,即使是最强大脑,在机器智能AlphaGo面前也一定输得乱七八糟。在各种感知能力上,视觉、听觉、触觉…,人类也会让人工智能超越。在这个背景下,人类的与社交、情感、创造有关的能力就看上去特别珍贵,这类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收获,这类能力是人类的独特优势,甚至由于这类能力的存在,人才之所以是人。
在这几种能力里面,创造力好像是被误解最多的。在我的个人经验里,发现有三个误解特别容易见到。
第一个误解:觉得创造力是天才或者少数人才具备的能力。每次听到这个说法,我都会想到我们的一次亲身历程。有一年,我被邀请去北京的一个看守所给服刑职员讲课。我当时近乎是恶作剧式地提出要讲 “创造力” 。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用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在15分钟之内设计出尽量多的有实用价值的商品。
这个时候警官走过来跟我说:“剪刀绝对不能有。”所以,那些服刑职员是用牙齿咬开胶带的。想象一下现场的样子,一屋子光着脑袋的家伙热火朝天地忙乎,旁边两个警察来回走动,时不时还厉声呵斥一下。这个活动我之前做过不少次,但那一次,成效是最好的。最多的一个组在15分钟之内设计了28种商品,这个记录直到目前都没被打破。不过这个故事的高潮还在后面。
课程结束,我和其中一位警官一块吃饭。大家也不如何熟,所以两个人都不发一言埋头苦吃。忽然,那个警官抬起头来,对我说了一句话:“顾老师,我也想到两种商品。” 所以大伙看到了,大家每一个生活来就是好奇的,就是有创造力的。
第二个误解是觉得创造力这个东西是天生的,学不来。关于这一点,不少研究和实践都已经表明,创造力是可教的,而且有不少的办法,随意在豆瓣上用 “革新、创意、创造力” 为关键字搜一下,就会看到大量的办法工具书。事实上,不少人们一般觉得是点性格特征点的东西,譬如好奇心、乐观、勇气、创造力,都是后天可以培养的,是学校应该教而没教或者忽略的技能。
第三个误解是创造力仅需用到创意思维,也就是人感性的、发散的那部分思维能力。这种误解会叫人以为创造力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干,只须等待灵光一现的时刻。其实革新是一种严肃而深刻的思维工作,大家需要使用全脑思维,就是将左脑和右脑都用上,将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组合运用,才能有效地达成我们的创造力,产生出实用有效的革新出来。
拿刚刚那个活动来讲,纯粹靠想法,用一卷透明胶带可以设计出不少商品出来。目前大家结合一下理性思维再试一试。先把透明胶带分解,看看可以拆成几个组成部分,有胶带、中间缠绕的圆圈、圆圈上可能还有图案,三个部分。再看透明胶带可以有几种物理属性,这就多了:形状、长度、大小、重量、弹性、粘性、绝缘性、透明度……,说出十个来一定没问题。
再换一个维度,想想日常有什么需要和场景:衣、食、住、行、学习、工作……,这个就更多了,说出一百个都没问题。然后把这三样做一个组合,每一种组合都可能产生一种商品,想想看可以设计出多少种出来。这个设计过程包括了分解和重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中都同时用了人逻辑的和发散的两部分大脑,结果要比单纯用发散思维更好。
既然创造力这么要紧,那大家的教育对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了什么样的用途呢?大家来做一个小小的活动。正在收听的朋友假如有孩子,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也参与进去。
我下面要说一个字,请你用肢体语言把它表现出来。这个字是:花。
大伙做的动作是哪种呢?我在不同场所都做过这个小活动,结果都差不多,大部分人都做出了双手托着自己脸的动作,一般还携带微笑。
可能再也没比如此一个小动作更能展示教育对于创造力的抹杀了。目前主流的教育体系诞生在大工业年代,教育的目的是迅速培养劳动力,所以所有都要标准化:问题标准化、答案标准化、教学方法标准化、上学年龄和上课时间标准化、考核标准化…… 在这种环境下,不要说培养创造力,让大家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不被破坏恐怕都非常难做到了。所以大家常常会发现,年龄越大,受教育越多,创造力越弱。
那样,大家如何才能设计一个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和教育体系,以培养有创造力的学习者呢?我在这里推荐九个看法。
同时,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一直觉得学习的场域绝不只止于学校,所以我这里谈的建议并不是仅针对学校和老师,对于家庭和父母,与社会中各类教育和学习的参与者都具备同样的意义。下面我就逐一说明一下这类看法。
1、教育工作者应该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个故事是二十多年前我在大学习英语课本上读到的,印象很深刻。一个小孩子拿着物理试题去找老师,说有一道题目他答对了,但老师没给他分。这道题是问怎么样用充气压力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显然题目的本意是为了看学生是否学会了充气压力公式,但这个学生用的办法是找根绳子把充气压力计吊下来垂到地面,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老师当然不可以给分,但老师答应这个孩子说:“只须你再能想出一种办法测出大楼的高度,我还是可以给你算分的。”
结果这个孩子说:“我还能想出好几种办法呢。我可以拿着充气压力计从一楼走到楼顶,把充气压力计贴在墙上,一次一次地往上比着,看比了多少次,乘以充气压力计的长度,就是大楼的高度。还可以把充气压力计从楼顶扔下来,看用了多少时间,就能依据加速度公式算出大楼高度。不过我最喜欢的办法是,拿着充气压力计跑到大楼管理员那里,对他说:´假如你告诉我这个大楼有多高,我就把这个充气压力计送给你。´”老师果然就给了这个孩子分数。
这是一个真人真事。这个孩子名叫莱纳斯·鲍林。1954年,他由于发现了分子的化学键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又由于反对核武器试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如此的收获背后,我想当年的那位老师功不可没。
不在于他当时交给这个孩子多少常识,而在于他认同和鼓励了这个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他的与众不同的举动。创造力意味着好奇心,意味着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事物,意味着把看上去不有关的东西连接并产买卖义。创造性思维需要一系列的‘心智习惯’:好问、执着、爱想象、协作、自律。每个教师都要成为这类思维习惯的培训师和教练,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这类特质。
2、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维持宽容。没试错就没革新,要想革新必须要具备冒险精神,勇于舍弃已经获得的东西,承认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不时地做出一些小小的变化。硅谷之所以能成为硅谷,用我在硅谷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由于这里是世界上最宽容失败的地方。反观大家的学校,却充满厌恶风险、惧怕失败的文化。
2014年的世界教育革新大会曾做过调查,有66%的受访者觉得学校抹杀创造力,其中28%的人觉得,“厌恶风险的学校文化”是最大“杀手”。所以在那届大会上有人倡议设立一个“国际失败日”,提醒教育工作者宽容失败在鼓励创造力中有哪些用途。
宽容失败也意味着培养了学习者的勇气和乐观精神。就像爱迪生一样,他试验了一千种材料后才发现了钨丝是灯泡里的灯丝的比较合适的材料。有人问他试验了那样多种材料都不成功是什么感受,爱迪生说:“我至少了解那一千种材料都不适合。”
3、有益于培养创造力的学习环境需要鼓励学习者以团队合作的方法学习,而非一味的个人角逐。团队合作式的学习是一种“社交化学习”,通过社交互动的方法促进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常识获得、共享与行为改变。这种学习技巧强调的重点不是大家正在学习什么,而是大家怎么样拓展学习。社交化未必非得用上社交媒体,或者在线。社交化强调的其实是一种同伴学习的状况。
目前愈加时尚的“以项目/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交化学习。学习者组成一个团队,通过完成一个一同的项目,或是解决一个一同的问题,来学会技能。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彼此间的交流、推荐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会对学习成效起到很大的影响。这种学习过程特别强调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等软技能,而这类技能对于创造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4、有益于培养创造力的学习技巧应该鼓励跨学科式的学习。当今的革新总是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界点,譬如汽车范围的进步可能来自纳米技术,而不是器械制造;医药的进步需要关注生物和基因工程,而不止是化学和医学。同时,大家的学校却在将原本有着内在联系的常识做了条块分割,并与实质生活脱离关系。
试想一下,面对真实日常的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难道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是什么学科吗?跨学科式的学习除去有益于整体性地理解常识,应付问题,也能够帮助connecting the dots,联结不一样的点。这是乔布斯提到过的,把看上去无用无关的常识联结在一块,产生创意和革新。
在日常,这种学习技巧意味着大家应该主动地跳出个人舒适区,不时的来点新花样——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和不同背景、看法、兴趣喜好的人交流,结识新朋友尤其是性格不一的朋友,并试着去知道一些新的看法,试着去冒个险,未必要去登山涉海,但必须要尝试以前不敢去做的事,比如黑夜出来散步。甚至只不过今晚换一只手刷牙、明早换一条路去上班、周末把房间重新布置一下,都可以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培养和激起大家的创造力。
5、有益于培养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有趣的,鼓励玩耍、鼓励游戏的。大家的教育太强调外在的学习动机,强调生活的长远目的,把学习比作“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差事,如此的环境如何可能激起创造力?学校不该是一个你被强迫着去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你一个人想去的地方。
目前有一些教育革新者正在尝试像设计游戏一样的设计学习!想象一下哪种课堂能让学生“无法抗拒”?从游戏设计师那里大家可以学习到如此一些方法:学习应该是任务或者问题导向的;学习环境是低风险的,让学生早失败,常失败,但不怕失败;学习的路径是多样的和渐进性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得到支持和认同;学习是以团队的方法进行的,学生们感觉自己是在一同创造有意义的东西,是在创造一种团体一同的学习历程和体验。
6、激起创造力还需要鼓励学习者使用多元的表达方法。大家的左右两半大脑分别对应着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目前的教育重点培养了学习者逻辑的、理性的那一面,但对于另一半大脑的开发却远远不够,对感性的、发散的表达方法看重不够。这样的情况对于激起创造力很不利。要了解,逻辑的语言天然的具备线性的、抽象的特点,并不足以充分表达一个多维度的、全息的世界和一个人丰富的感知和下意识。
举例,有两家机构都是做儿童性爱文化的,都声称我们的机构尊重和保护儿童,这是理性的语言表达。目前换一个表达方法,我让他们各自用“未婚先孕的少女就像XXX”这个句型来造句。第一家的回答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就像过早开放的花朵”,另一家的回答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就像堕落的天使”。听出来不同了吗?感性的表达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和下意识的想法。
除去语言文字,人类的表达方法还有不少: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模型设计等。这类表达方法对于培养和激起创造力至关要紧。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过著名的八种智能说,觉得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这八种智能,此消彼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不相同,而目前学校衡量的只不过学生的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换句话来讲,大家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方位的,也是不公正的,对学生的创造力更是抑制性的。
7、培养创造力需要在创造中去培养。大伙肯定听说过如此一组比率:通过讲坛和阅读,仅仅能学会5%和10%的常识;亲眼见,亲耳闻,学生能领会50%的内容;参与讨论,比率上升到70%;亲自实践,继续升至80%;假如教给其他人,则能达到95%。可见对于任何技能而言,做中学都是重点。培养创造力当然也不例外。
现在愈加时尚的“以项目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技巧”、服务式学习、创客教育等,都是在帮助学习者与真实世界产生联结,通过激起学习者主动创造的热情,在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打造一个可以激起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应该鼓励学习者参与设计学习的体验、学习的场合、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哈佛大学革新实验室Tony Wagner过去发问: “每一家公司都有研发部。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研发部’在哪儿?” 我想即使有了这个研发部,恐怕不少教育工作者也不会想到让学生参与其中。若是企业卖东西,肯定不敢说不考虑客户的需要;而到了教育范围,大家的教学研发却并不理睬学生作为用户的需要,然后再指责学生为何不喜欢学习,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8、只有随着了责任感和价值塑造的创造力才是真的值得追求的创造力。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没什么教育工作者期望培养出的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大屠杀刽子手。创造力究其本源,起来自于问题意识,也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革新非常重要的首要条件就是,大家能否对近况、对某个事情、对某个理论、对某个解决方法提源于己的问题,产生疑惑,大家感觉这件事情还是可以进一步进步的,还可以健全。所以鼓励和培养创造力可以从鼓励学习者察看生活,察看社会,发现问题入手,鼓励学习者动手去解决这类真实的问题。
培养创造力可以鼓励学习者多问如此三个问题:为何?必须要如此吗?还可以如何?习惯于问这三个问题的人,都会具备敏锐的察看力,不拘泥于近况,勇于挑战假设,并动手去创造去带来改变。
9、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自己也需要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创造力。我想不少人肯定都了解一个“一笔三线连九点”的训练,就是九个点排成三排,每排三个,你能否一笔——就是笔画不断开,用低于三条线把这九个点都连起来。
我在不少场所做过这个训练,现场一般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人不了解答案,坐在那里皱着眉头冥思苦想,可是就是不动手去尝试,不愿拿出一支笔在纸上画一画。这样的情况非常典型的是“反创造力”的,由于创造力鼓励不断试错,通过创造来学习创造力。另一种人则是早就了解答案,毕竟这个训练流传非常广,于是脸上携带“我早就了解答案”的表情,再也不做他想。
这真是一个非常讽刺的反应。这个训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告诉大伙要“跳出盒子考虑”,由于你只有把线画出九点以外才可能把九个点都连上。没做过这个训练的朋友可以自己等一会在网上搜一搜。有意思的是,这道训练的答案根本不止一个。可是那些了解“标准”答案的人却已经停止了考虑。那个标准答案成了这类人心里的“盒子”,他们根本就没跳出来。
大家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自己,是否那种“君子动口不动手”型的,或是那种“一招鲜,走遍天”种类的。这两类型型都不是有创造力的表现,更何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这道训练,我见过的最妙的答案来自一个孩子。那一年我在张家口张北县——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所小学带孩子们做假期活动。我在黑板上画下了那九个点,然后跟孩子们说了“一笔三线连九点”的需要。刚说完,一个孩子就大声地笑起来。他说:“老师,这个太简单了!我拿一个大粗笔,一笔画过去就好了!”我假装不服气,说:“那上什么地方去找这么粗的笔呢?”那个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把好多笔捆在一块就好啦!”哈哈,这个法子真是妙啊!
我感觉大家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把这个孩子记在心里。由于将“创造力”置于教育的核心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维持这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快乐和勇气,帮助他们达成是我们的更好的将来。
本文来源:Aha社会革新学院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